赵老蔫事件的风波,如同投入滚烫铁水的一块冰,在剧烈的反应和蒸腾的雾气之后,最终沉淀下来,反而让整个团队的质地变得更加紧密、纯粹。工棚里的气氛不再仅仅是紧张和专注,更多了一种经历过背叛与宽恕后,心照不宣的默契与沉静的力量。
赵老蔫被发配去负责最繁重、最不需要技术的杂役,清理炉渣、搬运矿石、挑水劈柴……他没有任何怨言,反而干得比任何人都卖力,仿佛要将体内所有的不安和悔恨都通过这无尽的体力消耗排放出去。汗水浸透了他破旧的军服,混合着黑灰,在他脸上、身上划出一道道泥泞的沟壑。他不再多言,眼神却比以前任何时候都要专注和……干净。
其他人看在眼里,最初的那点鄙夷和隔阂,也渐渐被这种沉默的赎罪所消融。毕竟,头儿说了,他还是兄弟。
内部的隐患暂时消除,秦战将全部精力投向了最后,也是最关键的冲刺——将这两个月来的所有探索、失败与成功,系统性地整理、归纳,形成一套可以交付的、具备足够说服力的“体系”。
这项工作,主要由秦战和猴子主导。
猴子的角落,如今成了整个工棚里最像“书房”的地方。几块相对平整的木板被小心地拼凑在一起,上面铺满了写满符号和画满图样的树皮、麻布和少量珍贵的简牍。炭笔用断了一根又一根,他的指尖早已被染得乌黑,甚至磨出了薄茧。
秦战的要求极其严苛。他不再满足于简单的步骤记录,而是要构建一个完整的逻辑链条。
“猴子,泥模铸造这一块,是我们最成熟的技术,必须做到无懈可击。”秦战站在猴子身后,看着他在一块木板上绘制泥模结构的三视图(虽然概念原始,但秦战强行灌输),语气不容置疑,“从黏土的选择标准开始,为什么选这种土?因为它颗粒细腻,可塑性强,干燥收缩率相对稳定……这些都要写清楚,用我们定义的那些‘杯’、‘指’作为度量。”
他指着图样上的一个部位:“这里,为什么要留出这个排气孔?因为浇铸时,型腔内的空气受热膨胀,必须有个出口,否则铸件会产生气孔……这个道理,要用最简单的话解释明白。”
猴子听得极其认真,不时点头,手下炭笔飞舞,将秦战的话转化为简洁的文字和图示。他不仅记录步骤,更开始记录原理,尽管这些原理在当下看来可能有些“离经叛道”。
“还有失败案例。”秦战拿起旁边一块有裂纹的泥模废品,“为什么它会裂?可能是阴干时风吹了,表面干得太快,内部应力不均……把这些可能的原因,以及如何避免,都总结出来。要让看的人知道,我们不仅知道怎么成功,更知道为什么会失败,以及如何避免失败!”
这种追根溯源的记录方式,让猴子大开眼界,也让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兴奋。他感觉自己不是在简单地抄录,而是在参与构建一门全新的“学问”。
与此同时,秦战也开始梳理炼铁和“炒钢”的部分。这部分更加困难,因为很多过程依赖于黑伯的经验和难以量化的“火候”。
秦战没有强行将黑伯的经验完全“数据化”,那既不现实,也可能触怒这个倔强的老匠人。他换了一种方式。
他让猴子记录下每一次炼铁和炒钢的“过程参数”:投入的矿石种类(标注是普通矿还是淘洗过的精矿)、重量(用他们自制的简易秤)、木炭量、鼓风时间(沙漏计量)、以及观察到的火焰颜色、炉内气氛(如烟的颜色、气味)等。
然后,再将最终得到的铁块或炒炼后的熟铁块,进行编号,并记录下其直观特征:颜色、断口形态、重量、以及简单的性能测试结果(如能否被锤子敲弯而不碎,敲击声音如何)。
最后,他将过程记录与结果记录进行关联。
“看,第三批次,”秦战指着猴子整理出来的一张简陋的对照表,“投入的是普通矿石,鼓风时间短,火焰偏黄红色,得到的生铁(编号甲三)颜色灰暗,断口粗糙,一敲就碎。”
“再看第七批次,投入了部分淘洗精矿,鼓风时间加长,火焰呈亮黄色,得到的生铁(编号甲七)颜色稍亮,断口细腻一些,虽然还是脆,但感觉上致密了一点。”
“而第十批次,也就是我们意外得到熟铁颗粒那次,记录显示火焰颜色曾短暂达到过刺眼的亮白色……”
他将这些记录摊开在黑伯面前。
“黑伯,您看,虽然我们无法精确说出为什么,但这些记录似乎表明,不同的‘过程’,确实对应着不同的‘结果’。也许这里面,藏着您那‘手感’和‘眼力’的一些规律?”
黑伯起初有些不以为然,但当他看到那些白纸黑字(其实是黑炭木纹)的记录,将一次次模糊的感觉与具体的结果联系起来时,他那固执的眼神终于动摇了。他拿起记录,反复对照着那些编号的铁块,眉头紧锁,时而点头,时而摇头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喜欢大秦:我的拳头能炼钢请大家收藏:(m.20xs.org)大秦:我的拳头能炼钢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